导读: 近来,“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”成为热议话题。不少求职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,渴望重返职场,但自己的空窗期却成了面试中的“累赘”,应聘时屡屡受阻。 何为职场空窗期?顾名思义,是指在工作或学习结束后,再次找到新工作或学习机会之前的暂时空闲时间。不少人把“空窗期”视为缓冲带,放松身心,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,为寻找新的职业方向蓄力。这样的一段“空闲”时光本无可厚非,也是人之常情,但从近日的相关报道来
近来,“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”成为热议话题。不少求职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,渴望重返职场,但自己的空窗期却成了面试中的“累赘”,应聘时屡屡受阻。
何为职场空窗期?顾名思义,是指在工作或学习结束后,再次找到新工作或学习机会之前的暂时空闲时间。不少人把“空窗期”视为缓冲带,放松身心,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,为寻找新的职业方向蓄力。这样的一段“空闲”时光本无可厚非,也是人之常情,但从近日的相关报道来看,许多招聘方对“空窗期”持有明显的负面看法。
猎聘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,仅有41.3%的招聘方表示可以接受“空窗期”超过6个月的求职者,可见挑剔“空窗期”似乎是一个颇为普遍的做法。
但事实上,职场“空窗期”并非坏事。这段看似职业空白的时间,却可能是职场人充电、调整、自我提升的重要阶段。前程无忧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,近八成受访职场人士经历过“空窗期”,其中多数职场人是主动选择,试图将其变成保养期或转换期。近九成受访者表示,暂时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,会利用这段时间深入思考和学习。
因此,企业管理者不应在招聘环节对有简历“空窗期”的求职者“另眼相看”,应该破除思维惯性,不该先入为主地对其有负面和轻视态度。
首先,无论“空窗期”是职场人主观选择的结果,还是出于客观原因暂别职场,或是过渡期间被动地对职业的重新探索与挣扎,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权利空间和时间,也都是需要被尊重的一段人生。
实际上,从法律层面,我国《劳动法》明确规定,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,劳动者就业,不因民族、种族、性别、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。就此而言,有的用人单位戴着有色眼镜对待具有较长期限职场“空窗期”的求职者,不仅是一种歧视,也涉嫌侵犯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。
其次,“空窗期”并不等于“能力差”“没价值”,用人单位应该更加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,有的岗位对连续工作经验有较高要求,进而设置一些特殊标准,这可以理解。同时,也不排除个别求职者确实存在自由散漫的可能。然而,一些用人单位不分青红皂白,将有职场“空窗期”的求职者一律拒之门外,实属过于苛刻了。
用人单位一旦形成这种思维定式,对于求职者的偏见就会形成。更重要的是赢博体育,这种“经验主义”也会 “遮望眼”,让企业招聘时白白错失优秀人才。
因此,用人单位应该合理甄别“简历空窗期”的成因。例如在简历筛选环节,少一些懒惰心理,多一些敬业态度,认真查看每一个求职者的简历,考察其“空窗期”前的工作情况,甄别信息的真实性。再者,到了面试环节,用人单位更应该少一些偏见和傲慢,多与求职者真诚交流,不要随意评判求职者个人的过往经历和人生选择。
最后,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,职业图景应该是丰富多彩、千姿百态的。社会应该形成包容和理解职场“空窗期”的共识,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现象,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经历,鼓励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。(叶赟)